“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在葡萄酒市场上,地处北纬44°的天山北麓葡萄酒产区是世界公认的葡萄美酒黄金线。在这条黄金线上,正崛起一条葡萄长廊产业带,与一二三产优势叠加,加之政策红利发酵,美酒芬芳沿着新丝绸之路飘向海外。
一根葡萄藤结出新产业。2013年,昌吉市三工镇二工村戈壁上建起酒庄,村里234名村民成立了合作社。2019年,酒庄原酒和成品酒产量达到300吨,远销福建、广东、上海等多省市,年销售收入450万元。2004年成立的新疆亚中德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将呼图壁县雀尔沟镇与五工台镇交界处的黑洼山打造成“天山北麓生态葡萄酒文化旅游田园综合体”。目前,公司下属的大唐西域酒庄已生产干红、桃红两大系列七个葡萄酒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190多个城市。
2014年以来,昌吉州在全疆率先出台《关于加快酿酒葡萄产业发展的意见》等多个政策性文件,一系列对标国际、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举措接连落实。该州深耕产区二十余载,葡萄酒产业逐渐进阶为新疆产区的重要一极。
如何打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鲜明特色的一流葡萄酒生态产区,成为该州葡萄酒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7月3日,在大唐西域酒庄葡萄酒品鉴体验大厅,从业7年的酿酒师王凯介绍说:“好的葡萄酒是‘种’出来的。”坐落在昌吉市榆树沟镇勇进村的一韵酒庄庄主付挺介绍说:“追求有机和品质稳定是酒庄的初心,从20年前种下第一茬葡萄起从未改变。”
在天山北麓葡萄酒产业联盟主席、中信国安葡萄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苏斌看来,目前重要的是要打响天山北麓产区品牌。他建议,由政府搭台培养一批龙头企业、骨干酒庄、精品酒庄,培养一批让中国消费者熟识的品牌产品,尽快建立起新疆葡萄酒教育推广体系,培育各级消费生态圈,打造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葡萄酒产业高地。
数据显示,昌吉州现有酿酒葡萄种植面积11.6万亩(含兵团),酿酒葡萄原料年产量约11万吨,约占全疆总产量的40%;酿酒葡萄加工企业39家(含兵团),占全疆总加工企业的39%;总加工能力34.8万吨,产能占全疆总量的69%左右;每年向疆内外供应葡萄原酒5.2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葡萄原酒供应基地。2019年,天山北麓葡萄酒生态产区实现产值10亿元,占全疆的52%。
在昌吉州葡萄酒产业办公室主任、天山北麓葡萄酒产业联盟秘书长张旭东看来,天山北麓产区历经多年精耕细作,具备成为国际一流生态产区的综合优势。目前,全州葡萄酒产业初步实现了统一质量安全检测、统一人才培训、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区推广,产品远销俄罗斯、瑞典、哈萨克斯坦等国家。2019年8月成立的新疆蓓露山葡萄酒业有限公司,使天山北麓产业联盟实现实体化运作,对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葡萄“藤上”的三产融合。近年来,昌吉州葡萄酒产业借助发展深度“发酵”,形成了酒企、酒庄为引领的葡萄酒产业集群,培育形成了尼雅、唐庭霞露、大唐西域等21个具有一定市场认知度和影响力的葡萄酒品牌,并斩获多项大奖。2019年10月,天山北麓产区和玛纳斯小产区被中国酒业协会授予“世界美酒特色产区”荣誉称号。
张旭东坦言,昌吉州地产葡萄酒品质进阶必须走技艺兼备的品牌之路。下一步,昌吉州将以全国首个通过酿酒葡萄认证的玛纳斯小产区作为样板,在天山北麓继续打造3~4个认证小产区,升级建设天山北麓·玛纳斯核心小产区1万亩、着力打造天山北麓·黑洼山核心小产区5000亩、天山北麓·三工滩核心小产区5000亩,以“小产区撬动大产业”,辐射带动35万亩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发展。并以此形成西部南山伴行公路葡萄酒庄旅游带,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出享誉国际的天山北麓葡萄酒生态产区品牌和葡萄酒黄金旅游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