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许多房地产广告流行以葡萄酒来表现“欧陆风情”,甚至直接以葡萄酒产区的名字来为楼盘命名,比如深圳有“香槟广场”、广州有“波尔多花园”、天津有“玛歌庄园”、北京有“纳帕溪谷别墅”⋯⋯但是,那位高贵的
葡萄酒代理商聘请的形象代言人却用拿啤酒杯的姿势,端着一杯红葡萄酒!
我们喝惯了啤酒,一不留神就会用拿啤酒杯的方式,握住高脚杯的杯壁。就像接受电视台采访时,喜欢把手按在主持人的话筒上一样,已成为一个根深蒂固的陋习。
正确的持杯姿势应该是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夹住高脚杯杯柱。首先,夹住杯柱便于透过杯壁欣赏酒的色泽,便于摇晃酒杯去释放酒香。如果握住杯壁,就用手指挡住了视线,也无法摇晃酒杯;其次,饮用葡萄酒讲究一定适饮温度,如果用手指握住杯壁,手温将会把酒温热,影响葡萄酒的正常水平。一位葡萄酒代理商如是说。
当然,如果仔细考究持杯姿势,根据不同的鉴赏时段,还可分出另外两种姿势:
在观察酒色、欣赏酒香阶段,用拇指和食指夹住杯柱底端——拇指竖起垂直倚在杯柱上,食指弯曲卡在杯座上面,其余手指以握拳形式垫在杯座底下起固定作用。这样,无论是向外倾斜45度去观察酒色,还是向内倾斜45度来探询酒香,都能控制自如,特别有力度,感觉很带劲儿。
在宴会上,如果需要走动,需要拿着酒杯与别人交谈时,请把所有手指撤离杯柱,直接用拇指和食指夹住杯座——拇指压在上面,食指垫在下面,其余手指以握拳形式支撑在食指下面。这样拿酒杯,有暂停、期待和聆听的意思,而且看上去也比较酷。
喜欢满上
苏东坡在《行香子》写道:“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
但若是葡萄酒,只须满三分,好给葡萄酒的芳香留下回旋、对流和集中的空间。
另外,如果倒得太满,一瓶750毫升的葡萄酒,即使用容量较小的215毫升ISO标准品酒杯,也不够三五知己酒过三巡。
挂杯=好酒
“挂杯”现象只表明酒精、糖分和甘油含量比较高,并非好酒的绝对标准。
比如那年的气候比较炎热,导致葡萄的糖分过高、葡萄酒的酒精含量过高,自然也会出现密集的“酒腿”。而与此同时,炎热的气候往往也会导致所代理的葡萄酒的酸度不足,这样的葡萄酒就会缺乏坚实的结构。
崇拜橡木味
在品酒会上,有人发表评论:“果香浓郁,口感圆润,有香醇的橡木味⋯⋯”
橡木味来源于葡萄酒的橡木桶陈化过程。在长达12个月、18个月或24个月不等的陈化岁月里,橡木含有的呈香物质会舒缓地融入酒液,使葡萄酒衍生出一定的焙烤类香气,比如杉木、雪松、雪茄盒、巧克力、咖啡、焦糖、烤面包、熏培根等香气。
由于美国著名酒评家罗伯特·帕克(位居《醒酒器》杂志2007年度“全球葡萄酒界影响力排行榜”第一名)喜欢给色泽深沉、果香浓郁、橡木味厚重的葡萄酒较高的分数,加上在全球100多家酒庄担任顾问的“飞行酿酒师”米歇尔·罗兰以“200%橡木桶陈酿”(换两次新橡木桶)的积极推动,橡木味似乎已成为好酒的重要标志,各种橡木片、橡木粉也成了畅销产品。
但是,英国酒评家安德鲁·杰弗在《红酒圣经》指出:“那些认为橡木味是葡萄酒主要风味的人,和那些认为番茄酱就是蔬菜的人一样。”
动不动就闻软木塞
一位葡萄酒代理跟我讲,在正规的西餐厅,侍酒师在开瓶之后,照例会把软木塞放在一个小碟里,端过来请点酒人检查,看软木塞是否干裂或发霉——如有上述现象,说明此酒保存不当,可以请求换一瓶。但有些顾客喜欢冒充行家,往往还要装模作样拿起软木塞放在鼻子底下闻一闻,然后摇头晃脑⋯⋯
美国《葡萄酒观察家》专栏作家马特·克雷默在《葡萄酒好喝的秘密》告诉大家:“摆在你眼前的软木塞不是给你闻的,而是给你看的。你不可能从一个软木塞的气味得知一瓶葡萄酒的好坏,一如你不能从鞋垫的味道得知一双鞋子的好坏。”